
競賽黨有什么樣的特質?
競賽有風險,培養需謹慎。那么為什么,還是有很多考生成功了呢?他們身上存在著什么樣的特質?
有些學校可能專門培養競賽生,但是競賽是有很大風險的,只有競賽一條路走的學生,特別是嚴重偏科的學生,或者成功,實現夢想;萬一失手,就是滿盤皆輸,誰又能保證競賽班的學生都能成功呢?
能夠在高中學科競賽這個激烈的戰場拼殺出來的學生,有其他學生所不具備的特質:
1
學有余力,基本可以是兼顧兩頭,競賽和高考都能勝出,況且競賽的難度和深度遠遠大于高考范圍,在同樣的時間段里掌握了別人幾倍的知識;
2
自學能力強,在高中階段超前學習了很多大學課程,這也是世界潮流,美國大學也喜歡招收學習了AP課程的學生,這些知識的學習不可能像正常教學進度一樣進行,很多要自學,包括自我安排學習計劃、自己查找資料、自己想辦法解決困難等;
3
思維優勢:經過競賽培訓的學生思維訓練過硬,了解基礎知識和課本的重要性,不是為了做題而做題,也就是會動腦子學習,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4
經得起挫敗,經歷的挫折和打擊多,也見識過傳奇大牛,對自我定位比較客觀,不盲目自大,也不自卑消沉,心理強大。
由于起點比較高,所以在大學學習的前期容易適應,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可以在大學期間發展得更好。
競賽黨有哪些優勢?
有些同學雖然進了清華,但是從以前光環圍繞著的佼佼者身份一下子跌落到默默無聞的普通學子,還沒有緩過神來,感到無數打擊和失敗,許多人第一次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
某學生的感受:我真的不該到清華來。與其說是上清華,不如說是被上清華。整整三節習題課坐在那里完全不知老師所云,比如別人花二十分鐘就搞定的題目自己要花兩個小時才做得出,比如比如比如,那又該怎么辦。
而老師認為:進營的競賽生,大學課程是必須要學的,不然拿不了金牌。北大數學院入學時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大三的課都學完了,現在與普通學生看不出差別,到了高年級,差別就越來越明顯了,這是基礎不同。又如大一的計概編程,很多學生很難適應,時間都用在這個上面,但是一些信息競賽的學生,一年都不用學,還是高分。許多競賽學生高考保送以后,看了很多書,比如數學系的數學分析等,競賽生適應大學課業更容易。
高考進來的如果不改掉高中的學習習慣,只局限于聽課,下課后急于完成作業,不加深思考,最后發現上課反映聽不懂,習題課老師也講不清楚,考試前也刷題,成績還是不好。特別是文理兼收的班級成績兩級分化比較嚴重。如果就會刷題,跟高中一樣,很多學生即使刷題,也得不了高分。
老師每學期都要加一些新題進題庫,有時老師習題課講過,但是學生們并不在意的題目,改編一下加進了題庫,結果一樣有人做不出來,說明沒有學懂,也沒有認真聽講習題課。
還有就是:大部分同學都是看到了別人成功時候的分數,但是沒有看到別人的努力。清華大學學的專業課程肯定相比一般學校難度要高。更不用說不學習,不努力都是倒退。要想學得好,不可能有捷徑。同學都是高才生,在一群優秀的人里面,不勤奮很難站穩腳跟,而吃苦更是競賽生的強項。
結尾
看完了今天的話題,各位家長朋友們一定是感慨萬千,可以點擊右下角寫留言和大家分享!
|